spacer.png, 0 kB

thule-logo-s.jpg
fabre-logo.jpg  

線上購物商品館


列出所有商品

觀看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現在還是空的。

產品搜尋

關鍵字搜尋


spacer.png, 0 kB
spacer.png, 0 kB
Advertisement
簡談『風寒效應』
作者 Swallow   
2008/11/04

風寒效應 (Wind chill effect)是指相同氣溫 (溫度計測量的溫度)中,在不同風速環境中,人的『體感溫度』將會不同。這將不得不提到風寒指數 (wind chill temperature / wind chill factor)與體感溫度 (Felt air temperature)。

這兩者的意義可參考維基百科網站的說明:風寒指數體感溫度

其實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,Paul Siple和Charles Passel在南極工作,首先提出風寒效應的數據。根據一個小塑料瓶中的水結冰的速度,指數提供了天氣寒冷在不同環境下的指標。到了2001年,美國和加拿大重新制定了新的風寒指數公式,簡單來說可以用下圖的公式與圖表來表示:



如果你跟我一樣看了上圖,除了頭暈之外,仍久久無法理解它代表什麼?沒關係!

貼心的Gore®公司替大家做了一個簡單易瞭的圓盤圖。(請按下圖連結到原網站,記得把滑鼠移到不同的溫度上,應該很多人就像我一樣突然地開竅了~)舉個例來說,在0℃時碰到20km/h時速的風時,身體的溫感會降到-10℃,溫差10℃是非常恐怖的。想像在騎機車的20km/h 龜速狀態下,在平地炎熱的我們可能還嫌風太小,一旦到了寒冷的高山環境,可就不會這樣想了。



因此若只是單純地以氣象站的高山溫度曲線來跟平地的寒流來比較,而忽略風寒效應,對於沒有登山經驗的初學者莫非是埋下一個危險因子。因此風雨衣與保暖衣的選購與搭配,在山上能適當地提供抗風、防風,避免或降低風直接接觸到皮膚而帶走身體的熱量。但特別要提醒的是,風寒效應也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或當時的體能狀態所有改變,因此在氣候多變的山區多帶些「備而不用」的衣物是必要的,用到了是慶幸,沒用到是該高興。

在台灣常常有個名詞拿來比對風寒效應,也就是『水寒效應』。水寒效應就是指當身體潮濕的狀態下,身體散失體熱是身體乾燥時的25倍。所以常常有人去高緯度國家遊玩時,溫度都比台灣冬季寒流來低得許多,可是身體溫感卻覺得沒有比台灣寒流來得冷,這都得歸功於台灣特有的潮溼氣候。

因此在起了風的山區溼透身體,風寒效應與水寒效應的兩者影響下,要達到失溫也不是件難事。

那如何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?很簡單,把風擋下來避免身體潮濕 防風 & 乾燥。這似乎跟沒說一樣,來簡單扼要地說明一下。

搭配快乾、排汗的衣物。棉 (Cotton)是絕對避免的,溼透的棉衣難乾且黏,加上大量的流汗會損耗身體的熱量,溼了衣物會因悶熱更加速熱量散失,循環惡化,直到降低運動量或耗盡身體的熱量後,接著便是痛苦的濕冷感。在溼熱的台灣,有效且適合自己的排汗衣是值得去投資的。舉例說:Patagonia Capilene® 系列都是定位為底層排汗衣,但卻有4種以不同的編織與厚度可以選擇,除了氣候因素外,還須依照不同的活動狀態與個人體質選擇適當的需求。

在適當的時機搭配具有防風、抗風的衣物。不管是Hard-shell還是Soft-shell,甚至普通的機車雨衣都可以達到防風目的,但是為了同時達到身體乾燥的效果,這時衣物的透氣性就顯得重要。為了避免反潮所帶來的潮溼,防水透氣衣物的保養更顯得重要且值得。

善用防風保暖的配件。頭部、頸子、手部等常是會被忽略,熱量容易在這些部位流失,尤其頭部沒作好防風所帶來的頭痛,在山上是很危險的。因此千萬別以布料面積來衡量它們的價值。

☆ 相關經典文章:【防水透氣衣物的清潔與保養方法】


(以上圖片來自原廠網站與Live Weather Images,文字均屬維京戶外有限公司所有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)

最後更新 ( 2008/11/09 )
 
< 前一個   下一個 >
spacer.png, 0 kB spacer.png, 0 kB
spacer.png, 0 kB
spacer.png, 0 kB